
[ 我们喜欢的东西股票配资怎么配,不断冲击和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。阿胡维亚设计了三种情境,这些情境都会给人与事物之间原本的冷静、实用的关系带来情感上的温暖。第一种情境是拟人化,比如物品的外观、声音或行为像人,使人的大脑开始把它们识别成人。第二种情境是物品成为“人际纽带”,承载了我们与朋友、家人的亲密关系,使物品成为人的一部分,从而有资格被爱。第三种情境是自我感知,也就是事物中融入了我们自己,促进我们更懂自己。 ]
人不只爱人,也爱物。关于爱人与被爱,人类已经有丰富的研究和创作,但关于人的爱物之心,我们所知的还不多。当最新潮流玩偶LABUBU火爆全网,在世界各地被抢购并出现短缺时,很多人觉得看不懂。
当网友们盯着手机,想要抢一张“苏超”的票,本能心态可能是想凑个热闹,因为网上不断推送的新梗让人欲罢不能。“苏超”的吸引力在短时间内大大超出了一项业余足球比赛本身,变成了一个大省和十三个城市的名片。很多人也想通过参与搞懂这件事是怎样运作的。
市场营销学者阿伦·阿胡维亚在新书《心爱之物:热爱如何联结并塑造我们》中说,我们对事物的爱缘于它们创造了我们的身份认同,连接了我们关心的人。
阿胡维亚尝试展示事物如何帮助我们发现自己是谁,想要成为谁,以及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。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当代社会的一些现象,更好地理解对物的热忱背后,蕴含着怎样的情感。
展开剩余66%
需要注意的是,阿胡维亚给了“物”一个相对更广的定义,除了物品,也包括活动。
有位朋友说:“如果我们像LABUBU这么丑,还被那么多人喜欢,就好了。”在爱相对稀缺、很多年轻人自称“能量低”的当下,把爱留给身边的物,成了普遍现象。
宠物也好,手办也好,某类活动也好,把爱灌注到身边的物,似乎就不会流失消散。物不会让你失意,不会背叛。
阿胡维亚认为,我们对事物的爱是真正的爱,但和对人的爱有差别。这种爱部分地被我们与事物的关系所塑造。一般来说,人们看待事物的时候,在意的是其实际功能和价值。当人们对事物的关心超出了它的价值,相应产生了更深情感的时候,就是在“爱事物”了。人对事物有怎样的爱,这种爱如何保持,取决于我们怎样看待事物。
“社会脑理论”认为,协调家庭内部和部落内部的活动,对早期的人类生存至关重要,因此,人类的大脑进化更关注人而不是物。大脑通常以一种冷静的工具性方式来思考事物,以一种温暖的情感方式来思考人。当我们爱物的时候,是以爱人的态度来对待物。美国学者赖曼和卡斯塔诺的研究发现,人们在思考人的时候才会用到的脑岛区域,在思考喜爱的品牌时也会用到。
我们喜欢的东西,不断冲击和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。具体是怎样起作用的呢?阿胡维亚设计了三种情境,来检测大脑会不会以通常对待人的方式来思考事物。这些情境都会给人与事物之间原本冷静、实用的关系带来情感上的温暖。
第一种情境是拟人化,比如物品的外观、声音或行为像人,使人的大脑开始把它们识别成人。
第二种情境是物品成为“人际纽带”,承载了我们与朋友、家人的亲密关系,使物品成为与人相关的一部分,从而有资格被爱。
第三种情境是自我感知,也就是在事物中融入了我们自己,促进我们更懂自己。
在《心爱之物》的新书沙龙上,一位读者说,当今社会信息量太大,一个人已经逐渐可以被细分成很多个方面,这意味着,人可能会有很多个方面,没有办法与他人完全对应,最后就会由物来承接。即使是夫妻,一起生活很多年,非常熟悉对方,也可能需要为彼此承受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少,而事物则可能会在家庭和亲密关系当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。
《心爱之物》的译者谭咏风是一位心理学者和体验设计顾问。她在译序中说,事物会帮助我们接受自己的复杂性,探索如何成为更好、更丰富“版本”的自己。在新书分享会上,她告诉读者,像搭配服饰、整理藏书、卖出二手物品,以及年轻人用手工艺创作的方式创业等“非标准化”的行为,都是借助物去创造新的感受、新的关系和新的连接。
谭咏风也透过LABUBU和“苏超”两个最近火爆的案例,分享了“爱物之心”背后的文化内涵股票配资怎么配,并对事物如何保持对人们的吸引力提出了一些建议。
发布于:上海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