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到底啥样才算真健康?” 在施宣赫老师看来,健康从不是 “零疾病” 的绝对状态配资网,而是身体、精神、生活节奏的 “合拍”—— 就像中医说的 “阴平阳秘”,不偏不倚,自在从容。这种状态,藏在日常的吃喝拉撒里,显在应对世事的心态中,更合在与自然的默契间。
一、身体的健康:“通” 字为先,不堵不滞
“胃里不胀、身上不酸、二便通畅,就是身体在说‘我很好’。” 诊疗时,施宣赫老师总会先问患者 “吃饭香吗?睡觉沉吗?上厕所顺吗”。这三个问题,对应着中医 “脾胃为后天之本”“心主神志”“六腑以通为用” 的核心:真正的身体舒适,是本能不拧巴。
饿了有食欲,不挑食也不贪多,一碗杂粮粥配青菜,吃得踏实不胀;
困了能安睡,不用依赖药物,躺下没多久就入睡,醒后不乏力、不头晕;
排便有规律,大便成形不黏马桶,小便清透不涩痛,像水管通畅不堵。
展开剩余71%
《黄帝内经》说 “饮食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”,这正是身体通泰的密码。就像自然界的河流,源流顺畅、不淤不堵才能滋养万物;身体的气血、津液也是如此,循环通畅了,就少生毛病。很多人的胃病、肩颈痛,追根究底就是 “堵” 了 —— 吃太多堵了脾胃,坐太久堵了气血,通开了,舒服感自然就回来了。
二、精神的健康:“容” 字为要,能收能放
“有人体检指标全正常,却总说‘心里发紧’,这不算真健康。” 施宣赫老师见过不少这样的人:工作压力大时失眠,一点小事就急躁,明明没病,却活得很累。中医讲 “形神合一”,身体再结实,精神拧着劲,也难算安康。
精神的健康,是情绪有出口,不憋不郁:
遇到烦心事,能找人说说,或者出去走走,不闷在心里发酵;
受了委屈,允许自己难过一会儿,但不沉溺,转头该做事做事;
哪怕有焦虑,也知道 “事要一件一件办”,不被 “想太多” 拖垮。
就像四季有寒暑,情绪也有起伏。春天会烦躁,秋天易伤感,本是常态,关键是 “不跟情绪较劲”。中医说 “肝主疏泄”,肝像棵树,得让它舒展,不能强按着头。情绪也是,该疏的时候疏,该收的时候收,就不会出问题。
三、生活的健康:“顺” 字为基,合于天时
“冬天穿露脐装,夏天躲在空调房不出汗,这不是养生,是跟自然‘拧着来’。” 健康的生活,得像庄稼顺应节气 —— 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,各有节奏。
顺应天时的日子,藏着最朴素的智慧:
春天天亮得早,就别总熬夜,跟着太阳升起的节奏起床,到户外晒晒背,帮阳气 “生发”;
夏天热,就别贪凉喝冰饮,吃点苦瓜、绿豆清清热,出出汗排排湿,让身体 “通透”;
秋天燥,少吃辛辣多吃酸,像梨、葡萄这些应季水果,能帮肺 “润燥”;
冬天冷,就早点睡,吃点山药、羊肉补补气血,让阳气好好 “收藏”。
《黄帝内经》里 “顺四时而适寒暑” 的道理,其实是让身体跟上自然的 “生物钟”。就像候鸟迁徙、花草枯荣,跟着规律走,就少受折腾。老祖宗留下的 “顺时”,不是刻板规矩,是让身体少碰壁的智慧 —— 你对自然客气,自然就对你宽容。
健康从不是 “完美”,是 “平衡”
有人总纠结 “体检报告有个箭头就焦虑”,其实健康就像天平,偶尔有点倾斜很正常,只要能自己调回来,就不算失衡。就像有人血压稍高,但能通过饮食、运动稳住,不影响生活;有人偶尔失眠,调整作息就能改善,不算大问题。
说到底,健康不是遥不可及的 “目标”,而是融入日常的 “习惯”—— 好好吃饭,好好睡觉,顺着自然的节奏,带着对身体的觉察配资网,日子过得踏实,就是健康的模样。
发布于:云南省